中国海洋碳汇保险,未来可期

2022-06-07

  一、海洋碳汇保险产品开发背景


  海洋碳汇又称蓝碳,主要指“植被覆盖的沿海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是三大典型海洋自然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以及底部沉积物都储存了大量的碳。

1.png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中的碳储量约为3.8×105亿吨,比大气多50倍,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相关分析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碳汇总量始终保持在105万吨以上。


  “十三五”以来,蓝碳在中国的能见度也逐步提升,包括2016年启动的“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2020年颁布的为期五年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对三种典型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修复被写入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


  二、海洋碳汇分类及经济价值


  《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则将海洋碳汇分为滨海生态系统碳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滨海生态系统碳汇是指通过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它分为如下几类:


  1)红树林:红树林沉积物、红树林植物、红树林底栖动物;


  2)盐沼生态系统:盐沼沉积物、盐沼植物、盐沼底栖动物碳;


  3)海草床生态系统:海草床初级生产、海草床底栖藻类、海草床增殖、海草床捕获沉积。


  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是指通过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它分为如下三类:


  1)藻类;


  2)海水贝类:海水贝类贝壳碳汇能力、海水贝类软体组织碳汇能力;


  3)浮游植物。


  海洋碳汇的直接经济价值由产品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两部分组成;间接经济价值由固碳价值、释氧价值、净化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四部分组成。

  案例:全国首单红树林碳交易项目在湛江完成


  该项目对保护区范围内2015年至2019年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按照VCS和CCB标准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年至2055年间可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假设碳价为30元/吨,合计480万元。

2.png

  2021年4月,该项目成功注册为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与项目开发方已达成合作意向,计划购买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三、海洋碳汇保险方案设计


  根据相关文献,海洋固碳能力估算方法主要包括:利用海-气界面CO2分压差法估算海洋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根据海水中叶绿素含量建立的生态学数理模型法估算真光层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基于234Th-238U不平衡法估算POC输出通量;基于~(210)Pb测年法估算有机碳沉积通量。


  鉴于海洋养殖的复杂性,勘察定损工作量繁重,因此建议尽量采用指数的方式理赔,可大大减轻勘察定损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也可根据海洋灾害对养殖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设计风灾、海温、盐度、赤潮等指数保险产品。


  海洋碳汇保险产品范例:


  保险标的:红树林、盐沼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藻类、海水贝类、浮游植物等;可设计独立的海洋碳汇保险产品,也可与海洋养殖保险合并为一个综合产品。


  保险责任:在保险期间内,由于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海洋碳汇项目碳汇能力(固碳价值)减弱,且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程度时,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灾因包括台风、赤潮、海温(高温或低温)、盐度等。


  保险金额:根据各保险标的的年固碳价值计算确定。


  保费:根据投保地点、期间、保险责任等计算确定。


  定损理赔:以指数为参照。


  四、海洋碳汇指数保险需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遥感数据设计海洋碳汇指数产品时,需要在数据分辨率和数据获取成本之间做出选择。不同遥感数据的分辨率介于250米x250米、500米x500米、1000米x1000米之间,可能与投保地点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误差(误差是两面的,可能对客户有利,也可能对客户不利)。为了避免误差,也可以使用分辨率更高的商业卫星遥感数据,但成本费用会显著增加(从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指数保险存在基差风险,因此需要在一开始就与客户沟通清楚,并且在条款合同中约定清楚,以避免理赔争议。


  五、我们的增值服务


  利用我们的天气、遥感数据渠道,天韧科技可以根据客户的养殖种类等,量身定制海洋碳汇保险产品;产品落地后,我们会根据保险方案,获取/计算相关指数值,作为指数理赔的依据。根据需要,我们还可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指标变化或趋势预测和灾情报告。天韧农险系统后期还会提供相关遥感数据或图像的查询和分析等功能。


 

最新资讯

国内温度指数日益成熟 产业呼吁天气衍生品应用加速推进
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遭遇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天气。7月至8月,多地创下高温纪录。期货日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举行的2024年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8月全国平均气温22.6℃,较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江淮、江汉大部、江南大部及重庆、四川东部等地高温日数超过15天,226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阈值标准,浙江义乌(42.8℃)等18站突破历史极值。高温天气来袭,多地刷新纪录根据实测气象数据编制的“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显示,相比历史波动范围,近期相关地区基准城市的日
广东省夏季气温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关系
  广东省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沿。2018年,广东省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现货市场试点的省份;2019年,广东省推动大用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小用户通过售电公司间接参与市场;2020年,广东省电力市场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省总用电量的比例显著提升;2022年,广东省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和机制,优化现货市场和中长期市场的衔接,规则和机制的完善提高了市场运行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增强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图一和图二分别显示了201
当极端天气影响电力市场,天气衍生品来了
2024年6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今年第一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周报》,正式启动2024年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服务将持续到9月初。当前,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能源供应安全深受影响。极端天气往往引发电力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市场主体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有所增加。比如,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持续高温导致多地电力市场现货价格居高不下。现货价格直接反映天气影响,同时又对中长期交易决策造成冲击,市场各方犹如海上的船只被一波又一波的海浪推动。市场主体开始探索新的避险工具,以应对气候变化这头“灰犀牛”。20
天韧科技收到大连商品交易所感谢信
2023年,天韧科技与多家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售电公司、农业企业合作,在天气衍生品应用方面开拓创新,捷报频传,多次开创行业先例,得到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褒奖与肯定。大连商品交易所得感谢信广东省“寒潮指数天气衍生品”及湖北省“农业保险+天气衍生品”项目启动会广东省“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发布会2024年,我们将继续利用天韧科技的经验和技术,携手合作伙伴,在利用天气大数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国内首例天气衍生品成功问世
2023年7月31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新华社广东分社等单位领导的共同见证下,国内首例“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发布会成功举办。该产品由天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会同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中泰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产品开创性地引入温度场外期权,在国内首次尝试使用天气衍生品工具转移企业天气风险,不仅为保险+期货项目增添了新的模式,而且为国内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七号台风“木兰”来袭!台风保险助力恢复生产
今年第7号台风“木兰”来袭。面对台风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农业保险对农户而言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对于尚没有相应农业保险产品的种植或养殖种类,台风指数保险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解决方案。

沪ICP备19018898号 Copyright © 2020, Created by Tensore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